一直以来,人的视界受到自身知识储备、周边环境以及经验的影响,很难超脱出去,从而构成了一个“经验——视野——经验”的循环,并且不断强化,最终实现一种“自我现实”而深陷其中。
反观我们的教育,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同样深陷在一种“自我现实”之中,一节节、一天天、一年年、一届届,周而复始而无突破。到底我们该怎么改变呢?重庆之行,于泽元教授的讲座,打开了蚌埠一中各位教师的视野之门。
新教学需要新视野,而新视野更需要新知识、新体验和新人群,三者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则体现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情意沟通和化繁为简。
通过这场讲座,蚌埠一中的许多老师纷纷反思。新课程三大学习方式,自主才是精髓与核心。想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师就必须具有大眼界、大胸怀、大气魄,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学科性质,发现学生之本,必须敢于尝试,进而不断完善细节。
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学习,并让他们有反馈的机会,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予以点拨,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需要,形成“感知——体悟——体验”的过程。
其实,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师生沟通对学习对象达成共识的过程。老师们要相信,人内在的知识永远与情感相伴,学生的潜能也会向友善的知识开放。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面对喜欢的老师,他的课程总是易于学习的。在教学中,老师们就需要做到情感先行、注意倾听、畅通渠道。让自己的想法明确直接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具有反馈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的不同声音得到支持。
拓宽教师的新视野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创新和提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学生能够走多远,我们就让他们勇敢的走多远。正如著名教育家郭思乐所说——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