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普通文章一中简介
普通文章校长寄语
普通文章现任领导
普通文章历任领导
普通文章领导视察
普通文章悠悠历史
普通文章一流师资
普通文章发展规划
普通文章办学特色
 
发展规划
2018/11/15 11:20:38

文化立校  学术兴校  管理强校  特色弘校

——蚌埠第一中学三年学校发展规划(2014.92017.8

(本规划经第六届教代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部分  发展背景分析

 

一、基础背景

(一)悠久的本土传统文化

蚌埠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级市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民国时期曾是安徽省政府驻地和凤阳县政府驻地。蚌埠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九高铁京福高铁交汇点,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城而过。由于盛产珍珠,从而誉名珠城。 禹会遗址、汤和墓、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教会建筑旧址、垓下遗址、化明堂严氏墓等7处文物已列入国务院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厚重的文化底蕴为蚌埠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蓬勃的城市发展态势

蚌埠地处皖北、淮河中游、京沪和淮南铁路交汇点,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交通枢纽之称。蚌埠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齐备的工业体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众多。京沪高铁蓄势待发、蚌埠新港百舸争流,交通十分便利。市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大县,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固镇花生闻名遐迩。基础完备的工业、方兴未艾的农业、繁荣兴旺的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构成了这座年轻城市的综合经济框架。当前,蚌埠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和对外开放的新起点,随着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和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蚌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产业、科技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加速,也为学校更好的与国内外一流名校对话提供了平台。

 

(三)厚重的学校历史底蕴

蚌埠一中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硝烟之中。194925日市军管会将原国民党政权所办的安徽省立中学、安徽省立女子中学和蚌埠市立中学等三所学校合并为皖北蚌埠市立中学。1950年,安徽省建制恢复,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省蚌埠第一中学”。1978年被定为蚌埠市重点中学,2001年由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3年,一中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依托市教育局“丰富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打造区位优势”的总要求。围绕“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思路,在积极营造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的同时,努力寻求外部资源整合,全力打造“蚌埠一中教育集团”。蚌埠一中在逆境中求发展,在困境中练精兵,全力做好蚌埠市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近年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第四届“和谐校园”先进单位、全国“百佳校园网”、省“绿色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省卫生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双拥先进单位、市“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文明窗口、市级德育基地、市级法制学校、平安校园、教育系统政(行)风评议活动优胜单位。

 

(四)凝练的学校文化内涵

校训:博学、自奋、俭诚、勉行

释义:

博学

博采才能开阔视野,博采才能集众人之长;

好学为博采的前提,好学是业精的保证;

自奋

自强才能刚毅,自律才能正身;

勤奋为做人之本,奋发是向上动力;

俭诚

俭朴才能孕育廉政行为,尚俭才能创业兴业;

诚笃是做人之基,诚信才能聚发;

勉行

自勉才能成器,勤勉才能报国;

力行才有成果,实践才出真知;

教风

博学、慎思、乐教、爱生

学风

立志、勤奋、刚毅、笃行

 

 

二、办学优势

1.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秉承“让每一个一中人拥有幸福的一生”的幸福教育理念,确立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特色弘校”的办学思路,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质量提高科学化、学校管理精细化和教育发展国际化,形成了具有一中特点的学校发展模式。

2.具有一中特色的德育培养方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以德育为先,人文关怀作为德育工作的总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推进“责任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

3.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学校目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特级教师3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星3人,省优质课获一、二等奖4人,省优秀班主任1人,市拔尖创新人才1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市教坛新星13人,高级教师74人。一中优秀教师众多,人才结构合理,教师队伍年轻。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且覆盖了所有学科。

4.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近年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形成了较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

5.特色项目已成为提升学校品位的亮点。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支撑下,学校确立了“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思路,引入“一体两翼”办学模式,依托蚌埠一中教育集团教育集团,使得学校的特色建设成为办学品位提升的亮点。

6.日趋完善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伴随着一批新功能室和校园美化亮化设施的建成使用。学校文化氛围日趋浓厚,学校品味日益提升,环境育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三、困难与挑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存在着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首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一中优质教育不断提高的期望值,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学校的教育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办学理念、教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专业化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与一流高中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第三,生源问题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如何尽快寻求改变学校生源质量的途径,已成为一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未来三年,是学校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区省级示范高中陆续搬迁、市区省级示范高中匮乏的机会,在兄弟学校注重拓展学校规模的同时,坚持优质、特色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内涵提升与品牌建设,将一中逐步打造成一所能够与国内一流名校对话的有影响力的知名学校。

 

 

 

第二部分  目标与主题

  

 一、指导思想

学校2014——2016年的发展,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中心工作,结合学校工作特点,秉承“博学、自奋、俭诚、勉行”的校训和“让每一位一中人拥有幸福一生”的幸福教育理念,坚持走“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特色弘校”的办学之路,努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统筹协调,提升教育品质,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能够与国内一流名校对话的有影响力的学校。

(二)具体目标

1、学校文化: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的“幸福教育”理念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规划目标。

围绕“让每一个一中人拥有幸福的一生”的幸福教育理念,以“博学、自奋、俭诚、勉行”的校训为核心,从文化建设、学术发展、学校管理、特色品牌等方面,丰富“幸福教育”的内涵,使一中成为能够与国内一流名校对话的有影响力的学校。

2)实施措施。

①充分挖掘一中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校史和传统文化的整理,凝聚一中精神,发扬优良传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体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的统一、氛围熏陶与内涵滋养的统一”。

②加强校史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开办“一中大讲堂”,发挥优秀校友的激励作用。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鼓励师生开拓创新。

③加强学校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经验,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学校文化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提升校刊、校园网的质量,增加学术含量,发挥育人功能。

④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通过对学校文化的宣传与学习,引导师生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

⑤优化学校的制度文化。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健康成长,使学校各项制度规范、科学,适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⑥打造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整体规划校园环境设施,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建立符合一中形象与品位的识别系统,打造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大气灵动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

2、课程发展。

完善学校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系,尽力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需求,形成一中校本课程特色;提升学科教学在全市及全省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培育12个省内知名品牌学科,让一中的教学经验能够在省、市内辐射与推广;推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变革,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力争较高的本科升学率,争取每年有一定数量学生考取名牌大学;重视学生艺体特长培养,各类竞赛获奖层次提高、数量增加,在已有基础上推进艺术、体育工作,形成特色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加强国际化办学力度,力争开设国外高中课程。

3、教师发展。

继续推进教师“雏凤工程”建设,有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和名优教师培养工作;加强校本教研,使教师的师德修养、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多能型教师队伍,每人至少能在专业学科外开设一门选修课程;加大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培养力度,三年内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数量达  %以上,市级及以上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名优特教师人数达  %以上。

 

三、发展主题

1、文化立校: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首先,学校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学校精神内核,并通过个性化校园建设加以深化和升华,成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同精神追求和人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行为方式,也是学校成员的文明修养、精神情操的综合反映。学校应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2、学术兴校: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机制,预留足够的教科研经费,确保研究经费充足,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的研究课题,按时立项、开题,深入搞好研究,确保质量。要广泛发动全校干部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以研究促素质,以研究促质量。要立足学校实际,针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实验探索,推动学校的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

建立教务处牵头,学校领导干部积极参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引领,全体教师参加的教科研研究机制,制定合适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动全校教工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来。

定期搞好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全校三分之一的任课教师,能够参加各级各类的研究活动,开阔视野,培养以科研提升质量的意识,带动其他教师投入到教科研中来。

学校的本质在于其学术性。学术,是维系一所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学校是为学术而存在,学术靠学校而发展和繁荣。学术兴校,就是通过强化学术观念,全面提升教师个人和高校整体的学术层次、学术素养和学术影响,谋求一流的教学、科研带动一流的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的着力点在于:一是提升学校教职工及学生的学术能力;二是采用一系列政策提升教师的学历等级,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使得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好的学术氛围;三是把学术与教科研、教学改革相关联,使学术真正“为教所用、为学所乐、为校所兴”。

3、管理强校:管理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管理的标准取决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满意度。我校作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固然要在升学率等显性指标方面要发挥领先优势,更应该在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认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特色弘校:学校特色体现学校发展的个性。创建学校特色应把握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项目的独特性,为其它学校所没有或不及;二是品牌的先进性,领先于其它学校的实践;三是时空的广泛性,体现学校能持续开展项目实践;四是品牌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率。

 

四、发展方向

1、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质量的标准取决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满意度。我校作为省示范学校,固然要在升学率等显性指标方面要发挥领先优势,更应该在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认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把学校效能建设和学习型学校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目标追求。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教师工作评价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具体实施细则,每学期开展期中、期末两次教学常规检查,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并作为教学情况的考核依据。在备课组推出备课主讲人制度,教研活动定时、定点,每学期教研组活动4次,备课组每周活动1次,各年级加强研究、探讨导学案教学模式,争取本学年有10篇以上论文发表或荣获省级以上奖项。探讨多媒体环境下立体式教学的机制,促进多维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制定学校公开课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课程评课的规范化管理。每名青年教师每学期举行汇报课一节。规范学生用书,按省颁教学用书目录内的用书征订学生用书,信息公开、透明,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整合学校图书资源,制定学生阅览、借阅图书制度,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

2、教科研管理:教育科学研究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重点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校长总体负责,教务处全面管理,建立层层负责、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论坛、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师资配备: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习提升学历水平;根据教学需要优化师资配置,优秀教师比例不断提高。

4、技术装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对校园建设、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的要求,推动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学校教学、办公、生活设备满足学校教学需求,满足教师学习、学生学习及课余活动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及时补充。

5、学生科技活动:创建科技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走出一条学校创新发展之路。聘请校外专家顾问,利用好在蚌埠高校教育资源,挖掘家长资源,成立学校科技领导小组;确保经费投入,建立科技中心,充实实验探究、制作设备,培养自己的辅导员队伍;逐步形成学校自己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形成较完备的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并完善在课程辅导、赛前准备与指导、组织参赛、赛后宣传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普展、科普黑板报比赛,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OM比赛和各级科技创新大赛。争取全校师生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科技素质明显优化,学生创新成果显著,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显现。

6、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化办学力度,力争开设国外高中课程。

 

第三部分  理念与措施

 

一、实施理念

学校的核心理念为“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未来三年学校将坚持以“文化”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和完善6大工作理念体系,推动学校新一轮发展和跨越。

二、工作措施

(一)校本管理:人文、和谐、卓越

理念释义:人文,指的是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和谐,强调管理中柔性和非理性的成分。卓越,更强调管理的远见性、创新性和协调性。

工作措施

1)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制,充实校级领导班子力量,按科室、教研组、年级组确定分工,明确职责。

2)调整、充实学校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建设一支有思想力、有魄力、有创新力、有凝聚力、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

3)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对学校工作的保障监督作用。

4)完善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5)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责任制度。

6)完善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使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有序、高效。

7)从专用室场、信息化水平、环境美化三方面不断推进学校办学硬件设施的完善。

8)落实好办学经费的投入,重视经费的预测、预算工作,严格按照预算办事。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

(二)学校德育:完整、高效、特色

理念释义:完整,即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德育。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运行机制。高效,即以有效的德育管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特色,即在长期的德育管理中,结合一中实际情况,形成系统全面而又富有创新性的校本特色。

工作措施:

1)完善和健全德育制度、组织机构和德育整体规划。 完善德育工作流程分工,形成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为主,学生会、社团和家长委员会辅助的德育组织体系。政教处负责常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和德育活动;团委负责团的活动、志愿者服务、学生会和社团活动等。建立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形成《量化考核制度》、《值周班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违纪处理条例》、《评优评先办法》、《“青蓝”工程实施方案》、《蚌埠一中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等。

2)切实落实全员育人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齐抓共管,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重视培训和辅导。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办好德育大讲堂,做好家校沟通。探索新路子,实现新突破,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构成严密的德育网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岗位明确,人人有责。

3)针对学校实际,开展具有实效性、时代性、创新性、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以“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三品” 教育---做事要有品质,做人要有品德,生活要有品位,自信而有风格。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发展学生才艺。深入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包括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每年坚持举行“人文节”、“艺术节”、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及感恩教育)、成人仪式暨毕业典礼。坚持举行“十佳班主任评选”、“校园之星”评选;研学旅行活动由市内到市外、省外、海外,拓展学生视野,打开眼界,确保收到成效。力争三年内恢复一中在市民眼中的良好形象,形成一中德育特色,成为蚌埠市高中学校德育教育的引领者。

(三)课程教学:探究、多元、高效

理念释义:探究,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学的本质特征,对学生来说是基于发现的学习。多元,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学生学习潜能。高效,强调在教学中高效率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取得好的教学效益。

工作措施:

1)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开发校本课程。

2)加强课程管理。

3)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创新校本教研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6)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特色,支持特色教研组创建。

7)以听课、评课为杠杆,聚焦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突破,提高教学有效性。

8)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视野。

9)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加大教法、学法的研究力度,以及学生学法的指导力度。

10)发挥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作用,充实教学资源库,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

(四)教师发展:反思、合作、专业

理念释义反思,是教师个体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方式和手段。合作,就是要建立合作型教师文化,发挥团体智慧,提高教师工作绩效。专业,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发展应从经验化向专业化发展。

工作措施

1制定《蚌埠一中教师发展实施方案》;

2开展学习型校园建设,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3)实施教师分层培养。新教师上好过关课,骨干教师上好“三课”(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全体教师评好优质课,深化名师带动工作,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4)探索教师培养方法。

5)构建多元评价促进体系。完善全员量化考核制度,对教职员工从德、勤、能、绩四方面进行量化计算。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6坚持优胜劣汰,以“社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三满意”为原则,评聘教职员工。合理、稳妥的做好部分教职工的转岗、分流工作。

7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以教改实验基地学校的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师”的培训。

8每年选派50人次以上教师走出去,参加全国、省、市级业务研讨、培训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选择性借鉴或推广。

(五)教育科研:参与、求新、远见

理念释义:参与,是教师作为教育研究主体的基本要求。求新,意味着研究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远见,是科研者的一种能力和品质,是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动力。

工作措施

1营造教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浓厚氛围,引导教师从依靠经验向依靠教研转变,实现从精英科研向全员科研转变。

2优化课题引领的科研策略,加强课题申报、立项和管理程序要求,形成学校龙头课题与教师微型课题相统一的课题研究网络。

3营造教育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意识,普及科研方法,规范科研过程,反思科研成果,推广科研经验,养成自觉的科研习惯。

4)发挥骨干示范效应,利用教学过程开展研究,通过教学札记、教学案例展示研究成果,培养科研工作的领军人物。

5)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通过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带动,促进青年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

6)提高科研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校园网和论坛,促进教师教育科研学术交流。

(六)后勤保障:现代、精致、实用

理念释义:现代,指后勤服务要适应现代化要求,提高服务质量。精致,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并呈现优质的服务结果。实用,是学校后勤管理的标准之一,要求物尽其用、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工作措施

1)开展校园布局规划设计和基础建设。

2)按照校园环境科学管理的要求,做好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活动设施建设,发挥环境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

3)构建高效、节约、合理的后勤管理机制。加强后勤的常规管理工作,使管理有序化,程序规范化;树立服务于人的管理思想,使管理人性化,态度柔性化;实施开源节流的管理策略,使成本合理化,效益最大化。

4)积极研究食堂管理机制,完善我校的食堂管理模式。

5)树立计划在先的思想,提前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附件:全部内容请下载观看。

 

 

 

作者:校办公室 文章来源:校办公室 点击数:1339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胜利路152号 / 邮编:233000 / 电话:0552-4029959 4015054 皖 IPC 备 06001307 号-1
    版权所有&蚌埠市第一中学 皖公网安备 34030002000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