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理性表达
2014/10/23 7:06:05

     上周围绕我校祝贺校友吉娜丈夫埃里克白兹格获诺贝尔化学奖一事,网上众说纷纭,调侃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支持也有之。为什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呢?其实,这正是当今多元社会的特征,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正如同学们都熟悉的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多元社会,众声喧嚷,负面的声音似乎更能博得众人的眼球。根据并不完整的网络信息,以讹传讹,断章取义,占据道德高地,手挥道德大棒,似乎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可是,稍有理性的人都会对这些滑稽的表演置之一笑。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的网站——人民网转发了《南方日报》的一篇文章《为“女婿”骄傲有何不好》,文中这样说:

吉娜女士可谓蚌埠一中的精英学生,大学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又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界面非线性光谱、生物成像,也是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这有啥不值得骄傲的呢?

邻居家出了名人,那也是人家本事。不能总是犯眼红病、看不惯病,看不惯别人的成功,啥事都挑毛病,啥事都有毛病,可最后有毛病的是自己。这也是一种社会心态,总有一些人只喜欢自己成功,而不习惯别人成功,却善于以瞧不起的语气去揶揄乃至恶心别人的成功。虽然诺奖得主并不是蚌埠一中自产的,但也不能说毫无关系。这样的喜讯,在学校LED屏上分享一下,实乃人之常情。

母校始终都是母校,而校友也始终都是母校的一员。母校为学生的先生荣膺诺奖而倍感鼓舞,这也可以鼓励更多学子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便不能自己摘冠,要认识摘冠的人,不也一样得有本事?

无独有偶,1015日网络作家周小平应邀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并有幸与国家领导人握手,受到亲切鼓励,成了互联网上最热的话题之一。自由派大V们又一次对周小平发动了集体猛攻。

妒忌、不服气大概是不少网络大V这次围攻周小平的原因之一。客观而言,如果有自由派网络大V受邀去参加那个文化名人云集的座谈会,并有机会与国家领导人交流的话,他们估计会为此很骄傲,少不了在网络上晒一晒。 文人相轻就不多说了。然而周小平获得了参会的荣誉之后,再次面对网上语言暴力的洗礼,这大概是互联网舆论真实面貌的最新缩影。

 

周小平以“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等网络文章知名,他之所以遭到攻击,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愿意像他这样公开站出来传播正能量的人太少了。

多元社会,需要理性表达,需要多传播正能量,而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攻击社会,装出一副圣人君子的“公知腔”,貌似清高脱俗,意图吸引眼球。这样的“公知”还是不要自欺欺人,否则只能损人不利己,不小心让人看到并不光明的内心。

网名叫“独赏清欢 ”在自己空间里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最近关于一中的话题比较多,各种吐槽各种黑,而大部分一中人是在维护自己母校的形象。在我看来那些吐槽的人只能算是不明事理,因为你不知道这所学校是蚌埠第一所公立中学,你不知道这所学校曾经高考成绩全国第二全省第一,你不知道这所学校在分数至上的教育下还能透露出些许的人情味——在各所高中疯狂上课的时候,一中曾经开设过类似于大学社团的活动课;在其他学校高三学生忍受着蒸笼一般的教室时,一中是蚌埠第一所给高三配备空调的学校。一中有蚌埠最干净的卫生间,有环境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开放图书馆,有最正规的国际班,有认真负责但又体谅学生的老师。一中就像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在不公的体制下保留着一份不同流合污的清高,却也有着壮志难酬的无奈。在分数论的评判标准下,或许一中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但却阻挡不了他成为最有人情味,把育人看的比提分更重要的学校。因为无知所以吐槽,因为孤陋寡闻,所以人云亦云。一中是我的母校,窥一斑而略全豹的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一中的魅力所在。

这段文字道出一中学子的共同心声,感情真挚,富有理性。这就是我们对外界议论的最好回应。今日我以一中为荣,他日一中以我为荣!

                                                                                                            高二6班 孙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0240 文章录入:吴涛    责任编辑:wt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胜利路152号 / 邮编:233000 / 电话:0552-4029959 4015054 皖 IPC 备 06001307 号-1
    版权所有&蚌埠市第一中学 皖公网安备 34030002000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