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一中升学率全国第二---“前高考时代”的辉煌
2014/6/12 18:31:59

前高考时代”的辉煌——

那一年,一中升学率全国第二

上世纪50年代蚌埠一中学生学工。(资料图片)

 

 记者 李敬

【开栏的话】

    岁月诗语,档案留声。
    薄薄的一页档案,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镌刻下时代的沧桑变迁。
    6月9日国际档案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与蚌埠市档案局联合,在《深读周刊》策划推出“档案解密”专栏,为读者深入挖掘尘封多年的真实记录,陪您一起追寻过往身边事的历史轨迹。
    求真、探究、沟通、反思,忠实的时代记录终将成为宝贵的历史档案。于经历者而言,它是珍藏册;于后来者而言,它是教科书;于研究者而言,它是文献库。
    请跟随我们的视线,回望历史,观照当下,启迪未来。
    就在今天,全市两万五千余名考生将置身这场“人生大考”。
    新中国成立后高考制度设立至今,无数蚌埠人的命运因高考而改变。而今,当高考从“独木桥”变身“立交桥”时,我们再次翻阅档案资料,20世纪50年代蚌埠几所中学教育的辉煌依旧历历在目。

80%考取全国重点

    据市档案馆留存《蚌埠教育五十年》(1999年10月版)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中小学教学秩序混乱的状况,全市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工作,克服了乱拉乱调教师和乱招乱用学生的现象,逐步恢复和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各中小学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学制年限、教育原则,学校得以集中精力抓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纠正了忙于政治运动、忙于开会和忽视教学的倾向,中小学教学质量开始逐步提高。

    而这一时期,蚌埠一中的办学成绩和教育质量最为辉煌。蚌埠一中1954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也是全省第一批省重点中学。为把一中办成全省一流学校,学校从领导到教工努力从教育理论上、教育实践中摸索和探求办学规律,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曾总结出“三清”教学法,以“三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段段清、节节清、章章清”)为核心,在教师备课方面要做到“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五步踏”(个人、集体、再个人、再集体、再个人),教师写好分课时教案,课前进行默讲、试讲、比讲,力求做到全、深、透、熟。在学生认知方面力求做到准、细、活、牢。由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一年比一年好。《蚌埠教育五十年》记载:“1953年高考升学率为64%,1954年上升到91.4%,1955年达到99.2%,1956年仅一人未考取大学,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五位,1957年跃居全省第一位,其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六个学科的单科成绩均为全省第一名。这年,蚌埠一中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仅次于福州一中等几所中学。这一届毕业生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占80%。”
 
全国第二

    尽管时过境迁,蚌埠一中早期的档案已因种种问题出现残缺,具体考取人数、比例等已很难找到当年的资料核实,但其辉煌成绩被时任该校教师的戚国骏老先生一篇名为《蚌埠一中:省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的文章佐证。
   
    戚老在文中指出,1957年高考,蚌埠一中升学率居全国第二(福州一中第一,北京四中第三),总分全省第一(理工类、医农类、文史类均是全省第一),并且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六门学科单科成绩也是全省第一。这件事轰动全省,当年9月,省教育厅居荟明副厅长派胡章瑞、徐彬蕃同志前来蚌埠一中进行为期两周的调查,发表《蚌埠一中是怎样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调查报告》。此后,掀起一个学习一中的热潮,从1957年下半年到1958年上半年,全省有几十所中学前来蚌埠一中参观学习。时任一中团委书记的戴胜雨老先生,对那段辉煌的历史记忆犹新:“我1955年到一中工作,1957年高考我清楚地记得蚌埠一中当年高考全国排名第二的成绩。”

    几经辗转,我们联系到195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志成老先生和夫人李志华女士。当年高老跟夫人同为一中57届高三(三)班学生,分别考取了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据二人回忆,当年57届一中高考成绩非常辉煌,全国排名第二。但考取清华的学生仅有三人,另外还有两人考取北大、两人考取复旦,还有部分同学考取了南开、天大等重点院校。“当时考取清华的可以确定只有3人。但我记得,那时候班里仅有一个同学没能考取大学,他成绩很好,只是由于当时先报志愿后考试,那个同学志愿没填好,‘撞车’了。”

    1999年版《蚌埠教育五十年》的编审、执笔者之一孙志祥老先生介绍,该书1999年5-6月间动议编写,10月出版。“时间太紧张,所以不少内容是取自1986年版本的《蚌埠教育志》。那是一部分老同志修编市志时所作,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1985年,积累了一部分资料。”编写《蚌埠教育五十年》时,孙老说,当时通过查档案、开座谈会等形式,请老同志回忆亲身经历记录而来,数据还是比较可靠。但由于时间仓促,对于史料的取舍以及根据有关人员的回忆,可能存在漏、误之处。不论考取清华的学生具体人数是多少,仅从诸多亲历者口述当年一中高考全国排名第二的成绩,足可见那个时期蚌埠教育曾经经历了何等的辉煌与荣耀。

   1953年至1957年,教育系统加强了直观教学和在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这一阶段教学改革工作相当活跃,教学质量提高很快,成绩最为显著,当时蚌埠的教育质量在淮北和省里影响很大。1959年,蚌埠一中被评为省教育先进集体,这一年高考数学成绩有7人得满分,这件事据记载曾刊登在国家级报纸上。
    这一时期,蚌埠二中的成绩同样值得关注。1956年,该校曾被列为安徽省达到华东水平的5所学校之一。1953年高中毕业生李慧荪被保送前苏联留学,1955年高中毕业生百分之百考入大学,韦登昌、方锦高被保送前苏联留学。1956年高考成绩列全省第一,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单科成绩亦名列全省第一……
 
德智体美的追求

    蚌埠教育地位的显赫不仅体现在上世纪50年代,包括文革结束后刚刚恢复的高考,蚌埠考生的成绩也非常优秀。

    一份资料记载,1977年高考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录取。全国报名人数为570万人,录取27.3万人,录取率4.8%。我市报名人数为4425人,录取331人,录取率7.48%,高出全国2.18个百分点。1978年高考,我市录取427人(本科309人,专科118人),占报名4977人的8.5%,比1977年又提高1.1个百分点。

    回顾1953年到1957年的蚌埠教育史,当时全市教育事业步入稳定发展的黄金阶段。学校集中力量抓教学之余,管理工作亦处处有章可循。“那个时候学生参加高考感觉是没有什么压力的。”戴胜雨感慨,当年的校园里处处书声琅琅,教学教研工作活跃,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当时中学实行劳卫制,每年都举行学生运动会。可以说,从1952年到1957年,全市教育工作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生德、智、体、美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当时也没觉得考试有压力,学生们该看书看书,该运动运动。那时候没考上大学的,有的是因为家庭出身原因所致。”戴老介绍,当时一中作为省重点中学,面向全省招生。校团委为配合教学,鼓励孩子们参加兴趣小组。“那时候感觉学习比较轻松,强调的是学习好、政治思想水平好、身体好。”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当时的一中80%-90%的学生能考取大学。“当时社会环境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很多家长觉得不上大学直接工作也可以。”现任一中党委书记庄大传同样感慨,“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蚌埠一中近年来提出了‘幸福教育’的理念,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享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和学习的快乐,感受进步带来的激励。”
 
                    注:本文转载于《蚌埠新闻网》http://www.bbnews.cn/xw/sdbd/2013/06/399873.shtml
作者:李敬 文章来源:蚌埠新闻网 点击数:62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胜利路152号 / 邮编:233000 / 电话:0552-4029959 4015054 皖 IPC 备 06001307 号-1
    版权所有&蚌埠市第一中学 皖公网安备 34030002000335号